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_国产最高爆乳在线观看9色_国语对白少妇剌激视频在线观看_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无码

絕壁修路40年(發(fā)現(xiàn)身邊)

作者:程遠州
發(fā)布時間:2016-06-27 15:33:09
來源: 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魏登殿(右)在硬化道路施工現(xiàn)場帶頭干。
楊洪霞攝(人民視覺)

湖北坎子山村,坐落在絕壁上的村落。山高石頭多,出門靠爬坡。

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村支書魏登殿帶領鄉(xiāng)親們,一干40年,終于修成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還發(fā)展了特色產(chǎn)業(yè)。

窮山村,條件可謂差,靠螞蟻搬家似的點滴向前拱精神,創(chuàng)造了條件、改變了面貌,這樣的精神值得學習、借鑒。

——編 者

時至傍晚,62歲的村支書魏登殿不放心正在拓寬的通村道路,又騎了摩托車,前前后后巡查了一遍。

這里是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坎子山村,雖在夏日,這個秦楚交界、海拔近1800米的少數(shù)民族山村,依然涼風陣陣。

6米寬35公里長的通村通組路,魏登殿帶著村民們修了近40年。出山路難修,脫貧路更難“修”,40年來,魏登殿先后帶領村民挖水窖解決吃水難,架電線桿引電進山,加工農(nóng)產(chǎn)品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一點點“磨”出來脫貧的門路。正因如此,魏登殿也被當?shù)厝朔Q為大梁山“愚公”。

如今的坎子山,秦巴黃牛、馬頭山羊、高山蔬菜走出了大山,鼓起了村民的腰包,不少村民住進了徽派風格的移民新居,窮山村終于擺脫了窮根子。

絕壁之上尋出路,鑿出35公里出山大道

“九分石頭一分土”,坎子山村被稱為坐落在絕壁上的村落,“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村里交通的真實寫照。大山阻隔了村子與外界的聯(lián)系,村民到距離10公里外的泗峽口鎮(zhèn)上辦事要肩挑背馱、翻山越嶺,早上天不亮動身,回來已是漆黑不見天;養(yǎng)一頭羊想變現(xiàn),要4個人抬下山。

自1975年21歲的魏登殿復員回村當了黨支部書記,修路就成了他念念不忘的“執(zhí)念”。魏登殿說,走不出大山,想要脫貧就是癡心妄想。

魏登殿的想法是,在絕壁之上,硬生生地鑿出一條“天路”來。

可村集體根本拿不出一分錢。

1977年,他挎著軍用水壺,背著如鍋蓋般大小的火燒饃,一次次找原公社領導。“當時的公社副書記澎水艇,答應批6萬元錢,沒有這個支持,路修不起來。”至今回想,魏登殿仍對老領導充滿感激。

初始資金有了,但是請工程隊來修遠遠不夠,于是魏登殿帶著坎子山村村民集體上陣,自己動手。經(jīng)過11個月的緊張施工,從村委會駐地到鄉(xiāng)主干道5公里的公路終于竣工。

然而,坎子山村在大梁山深處,村民居住分散,一條出山路,不夠。

“跑部門、爭項目,然后大家伙兒豁出命地干,螞蟻搬家似的,一點點往前拱,我們窮山村,沒別的辦法。”魏登殿說,他當村黨支部書記的40年里,大半時間花在了修路上。

2004年坎子山村爭取到省市縣三級交通部門撥款97萬元,率先在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實現(xiàn)村級路面硬化。2008年修通村級斷頭路,同時村里爭取到70萬元用于通組路的修建。到2015年,坎子山村修完35公里的出山大道,實現(xiàn)通村、通組公路全覆蓋。為了方便農(nóng)產(chǎn)品走出去,目前村里正在進行道路拓寬工程,省財政撥付資金450萬元。

想盡法子通水電,最窮村成了先行村

魏登殿有個外號叫“魏等電”,這與他當年跨省“借電”有關。

“煤油貴啊,六七個大雞蛋才能換回半公斤煤油,沒人舍得多點燈。”魏登殿說,村民們使用的煤油燈里,往往裝著生產(chǎn)隊洗完柴油機后的廢油,點亮后濃煙嗆人,光小且飄忽。

魏登殿決定把電引進來。1992年,他在銀行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跑到與坎子山村相鄰的陜西省鎮(zhèn)安縣供電公司軟磨硬泡“借電”。

“架線拉電,每家需出資350元?沧由饺四挠羞@么多錢,只好讓大家立借據(jù),以物抵資。”魏登殿說,那段時間,村民們送苞谷的、扛土豆的、背黃豆的、拎雞蛋的,把村委會圍了個水泄不通。村干部接到貨就趕緊拿到集鎮(zhèn)上賣,變現(xiàn)后立馬去買設備。“靠著這些法子,我們坎子山在鄉(xiāng)里最窮,卻成了最先通電的村。”魏登殿笑著說。

除了通電,同樣艱難的還有通水。

“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澇三天走癟子”,村里家家戶戶吃的是麻池的水。麻池是人工挖出來的蓄水坑,不僅用來泡麻,還供人、畜飲用。

1997年,坎子山村采取政府投資、村民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上百萬元,引來山泉水。開挖110口安全飲水水窖,結束了村民們吃泥水的歷史。如今,坎子山村又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工程”。

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鼓腰包,農(nóng)民住上新樓房

“沒想到我們還能住上樓房!”6月12日,毛家玲在自家的兩層小樓前乘涼。毛家玲一家6口原本住在坎子山村最高的牛頭嶺上,出入十分不便。2013年,坎子山村最為偏遠的牛頭嶺和天堂山兩個小組的村民每戶獲得7萬元的補貼,搬到了村委會旁的24棟安居房里。

魏登殿回憶,1985年以前,坎子山村大多數(shù)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后來,村上用了8年時間來消除茅草房,又用了8年時間讓村民住進了冬暖夏涼的瓦房。如今所有小區(qū)都實現(xiàn)了場地硬化、綠化,公廁、垃圾池全部配套。

補上基礎設施的短板,坎子山村開始謀劃鼓起腰包。

“山上都是空家當,除了石窩窩還是石窩窩。”魏登殿介紹,坎子山村的土地非常貧瘠,一畝苞谷,產(chǎn)量連100斤都不到。

魏登殿獨辟蹊徑,發(fā)展高山特色農(nóng)業(yè)。如今,“坎子山牌”農(nóng)產(chǎn)品商標成功注冊,村里建起了800畝地膜覆蓋的玉米基地,還發(fā)展了1000畝圓白菜和1200畝土豆。“玉米加工成苞谷糝,圓白菜加工成方便面袋料,土豆加工成干片,每畝可增收500元左右,轉型成功可為村民增收150萬元,帶動全村貧困戶85戶261人脫貧不成問題。”魏登殿打好了算盤。

從山上回來的時候,我們?nèi)チ宋旱堑罴。兩間20年前簡單翻修過的老屋里,最值錢的就是一臺舊冰箱和大肚子黑白電視機。“孩子在外地,我和老伴不需要住好房子,能把村子變富,我也就沒啥心思了。”他說。

“村里有萬畝石林和溶洞,旅游搞好了,大伙兒吃喝就不愁了。”魏登殿不甘心,仍想著從“空家當”的大山上找出致富門路。

>更多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nèi)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chǎn)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wǎng)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wǎng)站廣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accident-animatio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