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侗族大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籟之音
侗族大歌簡介:
1957年4月,蕭家駒等人組成的“侗歌調查組”進入黎平縣、從江縣交界的侗族地區(qū)進行采風,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叫做嘎老的多聲部合唱,并將之編成專著《侗族大歌》,于1958年8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后這種多聲部的侗歌逐漸進入全球視野。它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榕江縣古榕社區(qū)的侗族同胞在古榕樹下演唱侗族大歌。 周光勝 攝 (貴州圖片庫發(fā))
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吳黔鳳:侗族大歌是詩樂結合的傳統(tǒng)文化
以民族音樂為研究方向的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吳黔鳳,本人就是侗族,針對侗族音樂的現(xiàn)代化議題,她曾在貴州、湖南、廣西、廣東、上海和美國做過長達7年的田野調查。她認為20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一書的出版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以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為首的西方音樂社會學家認為西方有復調音樂,體現(xiàn)出西方社會是一個理性的社會,而東方沒有多聲部的復調音樂——“蕭家駒等人在侗鄉(xiāng)的意外發(fā)現(xiàn)打破了西方的偏見。”
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通過模仿蟬鳴而形成和聲的《蟬之歌》,“充滿了大自然的趣味,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吳黔鳳說。她認為在沒有文字的侗族社會,侗族人一直以歌唱來表達內心,在天籟之音的背后,是一種詩樂結合的傳統(tǒng)文化。“侗歌的內容包羅萬象,表達了侗族人對命運、愛情、道德等人生重要議題的理解。舞臺之下的侗歌連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追求,從日常生活中所傳唱的侗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侗族人的人生態(tài)度、婚姻愛情追求以及道德教化等包羅萬象的文化內涵。”
- 安順地戲:六百年遺響唱新聲 薪火相傳讓非遺文化“落地生花”2024-05-16 06:05:40
- 非遺巡游人氣旺2024-05-07 07:05:06
- 文化中國行 | 侗族大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籟之音2024-04-29 06:04:07
- 文化中國行|仰阿莎:苗族群眾“最浪漫的歌”2024-04-29 06:04:50
- 國家非遺畢節(jié)納雍“滾山珠”點燃“村BA”賽場2024-04-29 06:04:56
- 非遺研學 寓教于樂2024-04-27 06:04:02
- 外國游客走進三星堆博物館2024-04-27 0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