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綿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減,生命力越來越旺盛,不能不說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玉器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是其他任何古器物無法比擬的。它是遠古先民頂禮膜拜的神物,是森嚴禮儀等級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審美觀念的表現,更是中華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一部玉器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史,中華民族以“愛玉”和“尊玉”而著稱于世。

  七千年發(fā)展歷程積淀的玉石文化

  先民制玉

  玉是以其絢麗的外觀和溫潤的內質受到人們重視和推崇的。作為一種工藝品,它的產生是與古人的審美觀念相聯系的。那么,玉飾品最早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在人類迎來文明曙光之前,我們的祖先曾經走過了幾百萬年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到了距今4萬年至1萬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制石工藝的進步,生活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在我國北方的黃河、遼河流域的一些原始人類中,逐漸萌發(fā)出審美意識,這種意識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產生了許多以獸牙、骨制成的人體裝飾品。雖然在舊石器時代還沒有出現玉飾品,但其他各種質料人體裝飾品的出現,表明了審美觀念的萌生和人們精神世界的日益豐富,而這一切為玉飾品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磨制工具,生產技能有了重大飛躍,隨之而產生了治玉技術。從目前考古發(fā)掘資料來看,最早的玉器出現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中,這兩處遺址的時代距今均為7000年至8000年,共出土玉器數十件。這些玉器色澤純正,磨制光滑。從玉器形制之奇巧、工藝之精美、選料之準確來分析,當時的玉器制作和使用已比較發(fā)達。玉器的出現與人類從打制石器轉向磨制石器的生產技能的提高有密切關系,因為制作一件玉器最基本的步驟是切坯、琢磨和鉆孔,需要有比較高的磨制技術,這樣才能制作出具有一定美觀造型的玉制品。

  除中國外,世界上還有兩個地方以玉器工藝聞名,即中美洲和新西蘭。這兩處所產玉器無論在造型、紋飾上,還是在延續(xù)時間和使用數量上,都遠遜于中國古代玉器,所以中國制玉工藝在世界琢玉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玉石之辨

  原始人類對玉器的認識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當時人們常把質地比一般石材更細膩堅硬、色彩絢麗斑瀾近似玉質的彩石視為寶物,因此古人對玉的籠統概念是“石之美者”,并賦予這些充滿神秘感的“美石”以信仰和崇拜功能。

  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加工這些玉石料不易,所以琢制成型的彩石更顯珍貴,這是人類對玉的最初認識。當時的玉器質料較雜,并非像后世玉器以純玉料制成,而是雜以各種石料,所以此時的玉器可稱為“彩石玉器”。而現今人們常把質地堅硬細膩,色澤溫潤典雅,硬度較大,具有透明感,適于雕琢成工藝美術品的巖石和礦物稱為玉。

  古往今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都是一個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們用玉字組成不計其數的詞,來表達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例如玉貌、玉體、玉女、玉容等等,并把為正義而死形容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現今日常生活中,玉器或佩戴,或陳設,不過是尋常裝飾品而已。玉器在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并不是人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