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生手高科技變好手(圖文)
攝影 通訊員翟鑫彬
天津網訊 每日新報記者 林單丹 連日的大雨,對不少農作物的生長都造成影響。而在本市東麗區(qū),利用物聯(lián)網科技農業(yè)設施,使得闊別20年農務的村民在大雨來臨之際卻展現(xiàn)“莊稼好手”絕技,挽救農業(yè)損失。
棚外大雨傾盆,棚內風平浪靜。在東麗區(qū)趙北村稼和果蔬合作社的12畝物聯(lián)網設施農業(yè)大棚中,大小番茄、青椒、油麥菜等蔬菜正享受全自動的種植照料。“目前整個合作社四分之一的大棚都采用這套物聯(lián)網科技種植系統(tǒng)。”幫扶組駐村干部張敬亮指著大棚外一條條電纜線介紹,大棚內的監(jiān)控設備能夠自動探測棚內的溫濕度等數據,通過數據收集箱的匯總、電纜的傳輸直接將數據傳到統(tǒng)一的云計算管理平臺。“管道壓力、二氧化碳含量、環(huán)境溫濕度、基質溫濕度、實時光通量、總灌溉量等數據,在這個平臺上都能實時顯示。”張敬亮介紹,這套設備耗資約30萬元,是市級幫扶加上合作社共同籌建。根據農業(yè)氣象站的天氣預報,提前做到大棚的自動閉合、自動開啟、排風扇、通風扇、水簾機的自動打開;根據棚內探測數據來調節(jié)排水、排潮、排熱,甚至種植者手機上就能看到所有數據,并進行部分操作。
農業(yè)效率提升、農民工作量降低,20年未務農的村民,一年時間回到種植高手水平。“我們這很多蔬菜都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比如生菜、木耳菜、大小番茄、油麥菜等蔬菜,現(xiàn)在都不受當地土壤影響。”稼和果蔬合作社秘書長陳吉慶介紹,在市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20余年荒廢未務農的村民通過高科技的農業(yè)設施在短短一年內再次成為務農高手。“東麗區(qū)是鹽堿地,通過無土栽培使得不能在這里生長的植物今后都能種出來,打破種植壁壘。”陳吉慶介紹,無土栽培的植物使用滅菌椰糠做基質,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時期精確施用肥料、精確化管理,使蔬菜品質得到提升。
高品質蔬菜尚賣不上好價錢,合作社未來將打印蔬菜“身份證”,追溯整個綠色種植過程。“雖然科技化生產、綠色無污染,但目前果蔬銷售價格卻賣不上好價格。”陳吉慶表示,真是因為市場上“綠色蔬菜”參差不齊,為讓消費者看到蔬菜的真正“身份”,今后合作社將在蔬菜包裝打上“二維碼”。消費者可以通過掃碼了解蔬菜整個生長過程。“包括定植日期、管理間歇、施肥的情況、采摘人、運輸的情況,所有的這些綜合的信息,都會在我們消費者的手機屏幕上顯示出來,可以做到吃得放心、買得也放心。”張敬亮介紹,目前,追溯系統(tǒng)正在進行底層代碼的開發(fā)、調試,預計年內可以面市。
- 支付寶獲港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港拓展將提速2016-08-26 02:08:11
- 7月CPI漲幅料進一步放緩 下半年穩(wěn)增長力度將加大2016-08-01 10:08:28
- 消費金融迎來黃金發(fā)展期 分期購物平臺嶄露頭角2016-08-01 10:08:23
- 網貸平臺緣何少有盈利 攪局者:獲客成本高昂2016-08-01 10:08:34
- 津晨有約:老企業(yè)是財富2016-08-01 09:08:24
- 自貿試驗區(qū)投融資和貿易便利化創(chuàng)新政策七成落地2016-07-31 11:07:48
- 天津市制定實施系列政策 外貿進出口6月份正增長2016-07-31 11:07:42
- 遼寧沈陽:“硬核混搭”提升文旅“心價比”05-10
- 山西太原:集章“打卡”,逛不膩05-10
- 更多外國人曬出“中國游”體驗05-10
- 廣東:一體化服務迎客來05-10